作者:周有光 建国初期,中央为了使人民群众迅速提高文化水平,把研究制订一个比较理想的拼音方案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由毛主席和周总理亲自领导,胡乔木同志具体负责和指导。今年是《汉语拼音方案》公布50周年,回忆亲历《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过程,我仍然记忆犹新。 六种备选方案 上海解放后不久,我回到上海,在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任教,业余参加倪海曙主持的上海新文字研究会。倪海曙告诉我,毛主席在苏联访问时候,曾问斯大林,中国的文字改革应当怎么办?斯大林说,中国是一个大国,可以有自己的字母。毛主席回到北京,指示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研究制订民族形式的拼音方案。同时上海新文字研究会停止推广北拉(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等待新方案的出台。 我写了一些介绍各国古今字母的文章,发表在《语文知识》月刊上,作为选择或创造字母的参考,后来编成《字母的故事》一书,1952年出版。我体会到,一种字母作为民族形式,需要极长时期的实际应用,经过约定俗成,方能成为稳定的民族形式,新创字母不难,但被广泛认可为民族形式极难。 1954年底,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改组成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直属国务院领导。1955年2月,文改会内部设立拼音方案委员会。委员有吴玉章(主任)、胡愈之(副主任)、韦悫、丁西林、林汉达、罗常培、陆志韦、黎锦熙、王力、倪海曙、叶籁士、周有光、胡乔木、吕叔湘、魏建功。 1955年6月,拼音方案委员会分为甲乙两个小组,甲组拟订汉字笔画式(民族形式)拼音方案,乙组拟订国际通用式字母(拉丁字母)拼音方案。 1955年10月15日,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在北京开幕。文改会秘书长叶籁士在发言中说:“从1952年到l954年这个期间,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主要进行汉字笔画式拼音方案的研究工作,经过三年的摸索,曾经拟订几种草案,都放在《汉语拼音文字方案草案初稿》(汉字笔画式)里头。” 《汉语拼音文字方案草案初稿》现在已难记找到。我大致记得是这样:参加文字改革会议的代表们看到一份征求意见的材科,有六种方案草稿,四种民族形式,一种拉丁字母形式,一种斯拉夫字母形式。四种民族形式草案的设计者是:吴老(吴玉章)、丁西林、黎锦熙(改良注音字母)和委员会秘书处(陆志韦、郑林曦)。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对这些草案没有进行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