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作者:常 微 天津科技传播发展基金委员会、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 天津市教研室、天津日报《经济周刊》、天津科技馆承办“科学传播”系列讲座之六 日前,由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天津科技传播发展基金委员会主办,天津市教研室、天津日报《经济周刊》、天津科技馆承办的科普科学报告会“语言文字与创新思维”在天津市第一中学报告厅举行。为活跃科技推动天津经济发展的氛围,普及科学技术知识,传播科学思想,主办方已经成功举行了五期系列报告会,均受到了与会者的热情参与和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本次科普报告会由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庆株主讲,以借汉语拼音让中文走向世界为主线,马庆株阐释了“语言文字是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中国与世界的接轨应该是双向的”、“用汉语拼音帮助汉语汉字走向世界”几个观点,使与会者感受到了汉语拼音的魅力和生命力所在。 语言是综合国力构成要素 马庆株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现任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长、中国修辞学会副会长、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从事汉语研究与推广工作多年。马教授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综合国力的构成因素,当一国的民族语言被作为外语普遍学习的时候,就在相当程度上反映着该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影响力的深化。他说:“如果说中国已经持续了二十多年的英语热,表明了中国走向世界的坚定愿望,那么最近几年来兴起的世界性汉语热,则体现了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开始显示对于世界的日益深入的影响力。” 马庆株的讲座从时下兴起的“汉语热”谈起。日前《时代》周刊刊登文章称,“在20世纪掌握英语是领先一步的关键,然而在21世纪,掌握汉语则成为占据优势的体现,现在许多人正不辞辛苦地学习汉语。”英国语言学家戴维·加多尔最近发表报告中也指出:“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商务交流中减少摩擦和误解的能力成为一种新的战略优势。因此,如果你想领先一步,那就学习汉语吧。” 不过在“热”背景下,马教授提醒大家要清醒地认识到,虽然近些年国际上学汉语的人数增加,但细细分析,汉语在国际上的应用并不广泛。“国外学汉语的人数号称3000万,学汉语的多,坚持下来的少。汉字是外国人学汉语的拦路虎。”马教授阐释了个中原因。 “英语作为一种国际上广泛应用的强势语言,它的普及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向外扩张时期,当然这种应用与这个语言的母语国家的经济、政治实力有关,但是语言本身的易学易用以及容易普及的程度,也是人们接受度的重要指标。”马教授认为。 “面对汉语走向世界的大好形势,继续墨守成规,自我封闭汉语崛起的机会之门,这显然不是当代改革者的所作所为。从遵守国际规则到参与制定国际规则,这是一个国家实力正在增强的具体体现。”马教授谈道,“中国的科技界和教育界要抓住这一百年难遇的机遇,不失时机地宣传和发扬中华文化,从不同的角度不同视野提升汉语在国际的地位和实力,在第一时间展现汉语的先进性、科学性、通用性,为中国的崛起架起沟通世界的语言桥梁。” 中国与世界双向接轨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语言学家许嘉璐在“第4 届全国社会语言学学术研讨会”开幕式讲话中曾谈道,“从幼儿园开始学习英语,娃娃们中国话还没学利落就开始学英语,送孩子上学的路上在学英语,走在街道上在学英语,汽车司机也在学英语。整个大江南北,960万平方公里,这样学习英语的热潮,在人类历史上,在任何国家,从来没见过。” 语言学家李宇明曾说:“在理论上,学习母语和学习外语不矛盾,是相辅相成的。造就大批的‘双语人’,逐步形成‘双语社会’,是人类进步的表现。在事实上,宠爱或者崇拜外语,轻视或者贱看母语的现象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可能造成危及国家未来的严重后果。” 马庆株教授认为中国与世界的接轨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学英语,中国与世界的接轨应该是双向的,他说:“国际化应该是主体化、多元化的国际化。主体化要求重视自己的语言,有把汉语推出去的自觉而不失去自我。在我国汉语言文字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动摇汉语言文字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地位的做法是非法的。”马教授认为真正实现汉语国际化的目标是到21世纪末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人数超过母语人口。 因此马教授提倡重视汉语,把汉语置于其他语言之上,反对所谓“双语教学”,力争尽量多的国际会议使用汉语。此外马教授还提道,“多元化要求外国语教学语种多样化,学习包括英、法、西班牙语在内的多种外国语。只有语种多样化,才能向各国提供多语种汉语师资。我们要面向整个世界开放,与国际接轨不应该曲解为与英语国家接轨。” 拼音助母语走向世界 “世界是拼音的世界、字母的世界。世界192个国家,191个是拼音文字国家。中国是汉字孤岛。与世界接轨,就是与拼音世界接轨,与字母世界接轨。”马庆株教授坚信使用国际化的拉丁字母文字更容易走向世界,他说:“世界上学德文的比学日文的多便是证据。” 据马教授介绍,英国和澳大利亚汉语教学用“文盲课本”,用汉语拼音教汉语,只教拼音,但不区分同音词,学生学汉语只学口语,很容易学,但是不能阅读。 “由此我想设计一种在拼音方案基础上的拼写工具,让学生更容易学汉字。希望外国人学了这种拼写工具,能够借助电脑阅读汉字文献,不再是文盲。”马教授说。 2001年,马庆株在牛津大学为英国汉语教学学会的专家讲座“语法研究方法”,英国汉语教师问了汉语拼音正词法问题,也就是同音词应该怎样分化的问题。“可见,他们需要汉语拼写工具来进一步学习汉语,这是在国外保证汉语生存的重大问题。”马教授说。 据悉,目前如果用汉字进行对外汉语教学,3000多学时只能学2905个汉字(比中国小学生的3500个字还少)、8822个词汇单位。这比学其他语种多用2200学时。如果用拼写工具学汉语,800学时可以达到3000学时的效果——既能听说,又能读写。 马教授说,韩国人在国外一般不会丢掉韩国语,中国人在海外第二代多半不会说汉语。这与汉字繁难和拼写工具没普及有关。这个问题必须解决,也能够解决。问题是做不做的问题,而不是能不能的问题。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在汉字不便和不能使用的领域使用汉语拼音作为汉语的拼写工具。目前,汉语拼音有了正词法基本规则,只是分化同音词还没有一致同意的办法。工业产品字母代号等问题也已解决。”马教授认为使用汉语拼音的障碍正在逐个扫清,在语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系统的拼写工具正显出雏形。 “汉语拼音是汉语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借助信息技术,可以让只会拼音读汉字,只会汉字读拼音,在阅读中轻松学汉字。”马教授认为汉语拼音将给汉语插上翅膀,让中国的语言文化在国际化背景下得到更好的发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