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登录[¤ 阳光论坛 ¤]参与讨论


阳光宝宝
90

 □ 主题: 汉字的技术性和艺术性
 □ 内容: 1楼

      作者:周有光 
       
       汉字和英文 
        
       有人提出,21世纪将是“汉字的世纪”,全世界都将使用汉字,因为汉字承载的信息量最多,是信息化时代最佳文字。美国的著名语言学家德范克教授有先见之明,早已在他的著作《中文:事实的幻想》里做了实验。他用“音读”、“训读”和“汉英混合体”三种方法,把美国总统林肯的演讲词的开头一段写成汉字式的“新英文”,作为尝试。下面是他的创作。 
        
       英文 汉语化 新英文音读法 训读法 半音半训 汉英混合体  
       four fo-er 佛尔 四 四 四  
       score si-guo-er 斯国尔 廿 廿 廿  
       and en-de 恩得 和 恩得 and  
       seven se-wen 色文 七 七 七  
       years yi-er-si 伊尔斯 年 年斯 年s  
       ago a-gou 阿钩 前 阿钩 ago  
       
        
       请比较:日本《万叶集》里用“万叶假名”写的“和歌”,跟上面的汉字“音读法”的新英文写的演讲词,在方法上有什么不同?日文中的汉字“训读”写法,跟上面的新英文的“训读法”,在原则上有什么不同?上面的新英文的“汉英混合体”,跟日文的“汉字假名混合体”,又有什么基本的区别?汉字能写日语,为什么不能写英语呢? 
        
       技术和艺术 
        
       有人喜欢汉字,想要把它推广到全世界去。有人不喜欢汉字,想要对它进行改革,甚至要把它废除。为什么这两种相反的思想同时存在?客观的答案是:汉字本身有两面性,一方面是“技术性”,另一方面是“艺术性”。重视技术性的人们成为汉字的“改革派”。重视艺术性的人们成为汉字的“国粹派”。 
        
       文字是从图画发展而成的。原始图画向两方面发展,一方面发展成为图画艺术,另一方面发展成为文字技术。图画艺术是欣赏的,文字技术是实用的。可是,文字从娘胎里也带来了“艺术基因”,因此文字本身也有“技术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文字要学习容易,书写方便,传输快速,便于打字,便于在电脑上进行文字处理,这些是技术性的要求。文字要写出来美观,要发展成为“书法”(书道)艺术,悬挂起来装饰厅堂,这些是艺术性的要求。 
        
       任何文字都有“技术”和“艺术”的两面性,可是拼音文字技术性强而艺术性弱,汉字技术性弱而艺术性强,什么道理呢?因为,文字离开原始图画越是近、就艺术性越强,离开原始图画越是远、就艺术性越弱。拼音文字离开原始图画很远了,“艺术基因”变弱了,所以拼音文字虽然也要求写得好看,可是拼音文字的“书法艺术”发达不了。在书写技术从手写进而为机械打字、又进而为电脑处理以后,依靠手工的“书法艺术”退化了。汉字不同,它离开原始图画不很远,比拼音文字至少要接近二千年,因此它的“图画基因”没有退化。汉字的“书法艺术”,在其他“意音文字”(丁头字、圣书字等)都退出历史舞台以后,真是“独步世界”。可是由此带来的副作用是,偏爱艺术,忽视技术,汉字的艺术优势掩盖了技术劣势。 
      
——
      
争分夺秒背单词 → multiple  a.复合的;并联的
 □ 发帖时间:2010-12-8|16:48:56 |回复|返回|



阳光宝宝
90

 □ 主题: 回应:汉字的技术性和艺术性
 □ 内容: 2楼

      图腾和团结 
        
       文字的“图画性”和文字的“图腾性(totem)”有密切关系。每一个民族都把自己的独特的文字作为“民族图腾”,向它作“灵物崇拜”,把它作为“自我认同”和“自我肯定”的标记,把它作为“民族团结”的“象征”。于是,造出了文字是“上帝的恩赐”的神话,造出了本民族的“文字之神”。丁头字是命运之神那勃所创造。古埃及的圣书字是知识之神托特所创造。希伯来文是摩西所创造。希腊文是何莫斯所创造。印度的婆罗米文是梵天大帝所创造。汉字是黄帝的史官仓颉所创造,“仓颉四目,生而知书,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伊斯兰教认为,改变阿拉伯文的一个字母就会天崩地裂。中国的传统认为,“一点一画无非地义天经”。 
        
       解放之前各处都有“敬惜字纸”的劝告书;如果把字纸丢到毛厕里去,那是要“雷打”的!在这种“文字图腾”的传统下面生活了半辈子的人们,看到神圣的汉字被简化了,甚至要把汉字改写成洋鬼子的拉丁字母,心中怒火万丈,那是合情合理的。“图腾主义”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它保护了文字的稳定性,保护了民族的存在和团结。不用说,“图腾主义”的不利作用是阻碍改革、阻碍进步。 
        
       宝贝和包袱 
        
       从古代文明转变到现代文明的历史转折时期,汉字的两面性还表现为两种文明之间的矛盾。这时候,汉字既是古代文明的“宝贝”,又是现代文明的“包袱”。汉字不等于汉文化,汉文化的含意大于汉字。可是汉字是记录汉文化的主要符号系统。汉字记录的汉文化被称为“汉字文化”。汉字文化是人类传统文化中间保存得最完整的一个系统。不仅中国人当它宝贝,全世界的人也当它宝贝。国际旅游家认为,中国的最宝贵的旅游资源就是“长城、兵马俑和汉字”;埃及的最宝贵的旅游资源就是金字塔和圣书字。中国人一直自我陶醉在传统的汉字文化之中。 
        
       可是,历史无情的。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和火药,西洋人把它们发展为轮船和大炮,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中打开了闭关自守的中国大门。从此,中国不再是“天下”的中心了,变成地球上的边缘地区“远东”了。中国人想要用传统的古代文明来抵抗现代文明,步步失败,可是于心不甘,直到近代还在“守旧”和“更新”之中徘徊。想要改革、又不肯真正改革。“进退维谷”、“观望不前”,一而再、再而三,失去了历史的机会,坠入了“第三世界”。 
        
       日本的维新运动成功了;中国的维新运动失败了。当时有一批“左倾幼稚病”的爱国知识分子,大声疾呼,“救国”!怎么救呢?他们手无寸铁、腰无分文,既没有武力来掀起革命,也没有资本来发展经济,手中惟一的武器是一支秃笔。他们想用这一支秃笔,凭着一股“堂吉诃德”的勇气,向汉字开战,作为改革教育和更新文化的革命起点。他们看到,汉字作为“宝贝”是过去的光荣,汉字作为“包袱”是今天和明天的灾难。从清朝末年开始,一个“汉字改革运动”不断地进行着,像大海里的一叶小舟,在汹涌的波涛中间一起一落。 
        
       他们的力量微弱得可笑。八十年来,他们的成就微不足道。他们惟一的贡献是,像“皇帝的新衣”故事中间的小孩,说穿了中国传统文明的漏洞。因此,他们被“国粹主义者”看作是“大逆不道”。不过,一旦认出了地球是环绕着太阳转的,以后再要肯定太阳是环绕着地球转的,就非常困难了。同样,一旦认出了汉字既是“宝贝”、又是“包袱”,再要肯定汉字只是“宝贝”而不是“包袱”,也就非常困难了。
——
      
争分夺秒背单词 → February  n.二月
 □ 发帖时间:2010-12-8|16:49:30 |回复|返回|



阳光宝宝
90

 □ 主题: 回应:汉字的技术性和艺术性
 □ 内容: 3楼

      中庸之道 
        
       “改革派”分为“激进派”和“温和派”。激进派中间,有人认为,汉语不行了,要改说“万国通语”。有人认为,20世纪用汉字,是“时代的错误”,汉字必须废除,改成某种拼音文字。许多人,包括革命烈士瞿秋白,受了苏联“十月革命”的影响,肯定文字有“阶级性”,汉字是奴隶主和地主的文字,跟无产阶级格格不入。愤激的鲁迅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温和派认为,废除汉字是不可能的,也是不明智的。可行的办法是:整理汉字,减少它的学用不便,制订一套表音字母,用作汉字的帮手,逐步过渡到“双文字”制度。20年代就从事于“新语文”运动的叶籁士提出,整理汉字要实行“四定”:定量、定形、定音、定序。 
        
       历史永远是在矛盾中前进的。“有古无今”、“厚古薄今”是不成的。“有今无古”、“厚今薄古”也是不成的。惟一的前进道路是“厚今而不薄古”。这就是认清汉字的两面性,使“技术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各得其所,在“两难”之间,取“中庸之道”而前进。
——
      
争分夺秒背单词 → duration  n.持续,持久
 □ 发帖时间:2010-12-8|16:49:53 |回复|返回|

 页次:1/1页 每页10  本主题贴数2 分页: 1


你还没有登录论坛,所以不能发表你的意见。你可以选择:

1、我已注册,我要

2、我还没注册,我要

3、太麻烦了,我还是

Go Top

Copyright by(C)2003-2015 http://abc.sy578.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