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登录[¤ 阳光论坛 ¤]参与讨论


阳光宝宝
90

 □ 主题: 汉字的思维优势
 □ 内容: 1楼

      汉字的思维优势  
      李 志 超 
       
      一,哲学根据 
       
       哲学讨论自然、社会和思维的一般问题,自然和社会是大综合。而思维较小,为人类特有,是精神现象的最高级部分,可名之为思维学。思维运作以语言为主,语言是概念的符号,属信息学范畴。思维是最高级的信息运作。从人的立场按主客关系可把信息分为三个层次:自然信息(含动物行为)、人造机器(如计算机和自控系统)、人的思维。人类以思维为特征,实即以发达的高级语言为特征。语言文字不是思维的充分的唯一形式,但仍是必要的主要的形式。逻辑是概念的组织规则。所谓“非逻辑思维”不是说思维可以不合逻辑,而是思维的程序中有不属语言的部分。语言不合逻辑,别人听不懂,自己也不能作正确思维。 
       
      哲学的物质是表现同异变化的宇宙本体,既是全宇宙混然合一的,可又是分时空普泛相异的。庄子引惠施语:“大同而与小同异,是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是之谓大同异。”这是最早的概念关系说明,比荀子“正名“早。哲学的信息是物质的超时空存在方式,是因果过程中的示异成分。单词所示为异中之同,语言陈述的信息则是同中之异。此所以信息没有量。技术学科所谓“信息量”只是信息记录和传输的载体的量。当然,没有量也可以有数。项目有数无量者,如五行的五、三个代表的三。而规律则是因果中的示同成分,所用单词多更抽象。概念是归纳出来的同,概念越抽象其“同”越大。西方人开创了近代科学,那是他们把很具体的事物都归纳出一般规律,他们的文字的简单性无害于这项事业,还可能是有利的。 
       
      除了从同异的角度,还可从分合的角度考察信息。信息是物质的分析的表现形式,这分析包括结构和性状。内外早晚是结构(时空的),色形味触是性状(因果的)。实际存在是混一合成的,而认识则必从分析入手。语言、知识、一切科学和哲学都是分析的。 
       
      因此不能片面地宣扬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那不是主导。荀子讲“天人之分”,影响最大。
——
      
争分夺秒背单词 → surroundings  n.周围的事物,环境
 □ 发帖时间:2007-7-25|12:38:19 |回复|返回|



阳光宝宝
90

 □ 主题: 回应:汉字的思维优势
 □ 内容: 2楼

      二.语言与联想 
       
       作为交流手段,要求在各人之间对语词含义有共识,如“北大”“李某”,这是认同。但同一语词所代表的概念在各人心中总有差异,有的差异还很大。符号是外壳,其内容则是各人经由生活体验过程填装进去的,所以不会全同,且会随时更新。我所知的“北大”与各位不全同。“李某”在不同人即有不同印象,有人恨有人爱。抽象语词更是如此(物质、信息……)。所谓语言“模糊性”就是概念内涵的非全同性。有所谓不同语种(以及不同科学范式的语言)的“不可通约性”之说(T·库恩)。严格说,在个体间已经没有语言的绝对的“可通约性”。所以,一切交谈、阅读、讨论、教学等人间语言活动,都不是机械的绝对化的简单有限项目的信息传输转换。这是人的思维与机器的根本不同。思维不是计算,人脑不是图灵机。惟其如此,人类的知识、科学才是可发展进化的。从物理学上说,微观的测不准原理决定了人的精神和遗传等最高级信息运作载体形态,那必须是同种多分子分布式承载,靠自体克隆修补单个分子的随时坏失。机体的能量和结构要新陈代谢,而信息则要补失增新。增新,是学习,是创新的发机。 
       
      现实事物的复杂混一性是语言模糊性的根源。数学语言模糊性最少。1+1=2,把“=”绝对化为2=2没有意义,3-1=2,4/2=2,都代表异中之同,而非自我之同,况且自我也应时变异。 
       
      语言的模糊性在哲学很重要,哲学论文读者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近代西方哲学对语言虽很注意,但多只做机械化分析,未能充分关注模糊性。中国古代早有高论,庄子是思维学开山祖师,如论:“非指喻指”即所谓“排除法”“沉鱼落雁”“濠上观鱼”“得意忘言”。虽时代发展,哲学语词大为丰富,但仍不免见仁见智。古代语词贫乏,尤为严重,故多用寓言,如佛经、圣经、庄子、韩非、列子。故庄子说:得鱼忘筌,得兔忘蹄,得意忘言。在高级抽象思维中甚至要“得意忘形”。现代科学界的基督徒看圣经就是用得意望言的原则。《老子》是最早不讲故事的哲学书。 
       
      语言模糊性在教学论之重要。大学教师上课没有教学论指导,青年教师就是照猫画虎讲课。至于为什么不能只靠读书学习?因为讲课有启发。何谓启发?是导引学生联想。联想是休谟提出的概念。他说这是思维的基元过程(这是个典型的分析化理论,是模拟牛顿)。教师要给学生注入一个新概念,不应是一个光秃秃的字或词(有如老私塾背诵三字经、百家姓的教学)而是与学生心中已有的概念记忆建立关联。所谓讲,就是东拉西扯地联系(不是胡扯)。讲得好,使听课人联想正确,概念建立得深刻,思维活跃。好教师要对听课对象有充分了解,从其知识背景到昨晚的球赛,还要本身的知识存贮深厚,表达能力高强。光读书自学未尝不可。数学能自学,物理就难了,文学又可以。读一本书不行,要旁征博览,数学要作习题,物理要作实验,文学要体验生活,以此形成联想的概念内涵体系。讲课好可以高效导引。 
       
      不难对所谓远程教育的优缺点作评价:方便省钱便于普及,但启发力度低于好教师面授。 
       
      联想是思维程序中的非逻辑部分,常为“一闪念”的快过程,但一长程思维中会有多次联想。联想所及很多是形象记忆,也有抽象概念。思维主体从联想所得淬取合理的部分,组成逻辑判断。梦是残缺不全的思维活动,多无逻辑性,但有时也有逻辑判断。 
       
      思维的创造力来源于个人概念的不固定性、模糊性。学前儿童、文盲、大学生、艺术家、科学家、工程师,各类人的联想不同。文盲不会用文字联想,画家多思形色,人文学者与理工专家思维差别很大。这就是所谓“三句话不离本行”。牵涉面最大的差异是语种不同,而中国人用汉字与欧美人用拼音字之不同,是最大的语言差异。这是本讲的主题。
——
      
争分夺秒背单词 → plenty  n.丰富,充足,大量
 □ 发帖时间:2007-7-25|12:38:39 |回复|返回|



阳光宝宝
90

 □ 主题: 回应:汉字的思维优势
 □ 内容: 3楼

      三,汉字特性 
       
       汉字是以图形为主的语言符号,是形音并用的。口语是以声音表示的一维信息,是声语。拼音文字只是记录声语的工具,只有引发读者回忆声语的功能。而图形语言则开发了非声语的二维“形语”。汉字兼容音形,比拼音字多两维。形语不等同于象形文字,汉语是高度发达的语言,有很多的抽象词,抽象词无形可象。由于形语与声语功能相对独立,所以可供方言差别很大的人群共用,甚至日语、韩语也能使用。即便是现代中国人,光靠听人读《古文观止》,念《聊斋》,若非早就背熟的也听不懂,但若面对文字用眼读却能懂。其实,古汉语脱离口语成为“书面语”已经不止千年。今人作文言文,或作地道的古体诗词,都是书面语,若是前所未见的,必经目视阅读才行。古文书面语在现代常被局部使用,有其特异功效。文盲不懂唐诗,而诗词爱好者同赏李杜,所感有异,但可读别人的讲解评说而生共鸣。 
       
      五四先贤提倡拼音文字,经过几十年实践终于作罢。那对普及教育或许能收短期功效,但却丢掉了一大片重要的文化财宝,遗弃了汉文化独有的思维和教学手段。首先是已受中等以上教育的人群不能接受拼音文字,甚至至今说了多次的汉字有机化学名词也顽固地不肯改革。这正是汉字的思维优势在起作用。已经学会欣赏唐诗、聊斋的的中国人谁肯放弃这优势? 
       
      汉字的二维形象在联想过程中有两大优点:一是快,有如计算机学科所谓“并行”运作;二是较易联接印象记忆。快的特点也表现在纸面空间利用率高,以及键盘输入效率高。印象效果则与中国特有的书法艺术相关。在现代大众传播中,汉字虽不必以传统书法的形式出现,但也以其千变万化的造型起着无穷的视觉心理效用。所谓“艺术字”实际也属于书法艺术的范畴,在这里汉字也很优于拼音字。至于字谜和对联,则是汉字特性的表现,洋文里没有的。 
       
      汉字史有三千多年,主导的民族和语言是连续继承的,历经多项变革,总体效果是进步。 
       
      汉字学从秦朝“书同文”即已发轫,从《尔雅》到《康熙字典》,之后有乾嘉学者的古音韵大发现。进入20世纪,《马氏文通》开辟现代汉语语法学,几乎同时发现了甲骨文。又经文字改革运动到今日,则有计算机输入法的发明,使汉字在西方文化的强大优势下巍然特立,再显与世争雄的英姿。但在高级学术界的语言和思维个性化(民族的和个人的)意识尚弱。 
       
      往后看,必须再上新台阶。以往的汉字学尚未作出能对汉字发展进步起指导作用的理论,但汉字无疑要改进,特别是要考虑与港台和全球汉字文化圈的人群合力推进汉字文化的需要,中国大陆的汉字一定会有重整。这是使汉字进一步优化的重大历史机会,一定要作好理论准备。为此一要借鉴西方语言学的新成果,二是与信息学和思维学结合。但是,汉字是中国特有,因而不能像其它学科那样依赖外国先行,只能自辟蹊径。在当代中国办好此事不难。 
       
      在这件事上,悠久的历史是汉字学的丰富的实证资料宝库。迄今的甲骨金石之学较轻视对上古造字者的抽象思维能力的探讨,对秦以后隶变过程的研究也很不够,甚至是空白。而那些历史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信息是思维发展史,这对今日的汉字改革完善有重大意义。 
       
      一些最常用的字,在甲骨金石的造型有很高抽象度,但自汉儒到乾嘉多不理解。长达两千年的学术史使现代学者轻易不敢提出标新立异之说,这种心理状态必须破除。 
       
      汉字学的古文字训诂现状可从几个最常用的汉字举例来看。“天”字,许慎说象人。至今无人提异议。我以为那上头的“一”是天体之象的简化,下头的“大”是向上的方向标。 
       
      古天字上头是个形如口的小方框,但非口,那是日月星辰等天体之象,本为圆圈中加一点,简化先省中点,再为刀刻方便而作方形,更简为两横,以至一横。 
       
      “中”字,其中即不是口而是天体象,一竖当是立竿测影之表竿,古字型还有上下端共六个条幡,应象光影。《墨经》:“日中正,南也。”这个中便是竿影之意。“正”字,上一横原本也是个与天一样的口形,《墨经》简化为两横,下为山,原是一竖下有圆弧,象竿影动迹。 
       
      “地”字,比“天”字晚出五百年,甲骨文只有“土”字,土比地是抽象度低的概念。 
       
      “有”和“無”也是高度抽象思维的成果。有是又和肉的结合,又是手,表示实执,肉表示生命已成过去,是历史,如“有虞陶唐”。無的甲骨文是大字末梢生枝杈,表示由一生多,或“太极-两仪-四象…”,后来的楷书是上有遮蔽,下有纵横之多,最下四点是模糊的多。 
       
      “口”作偏旁,有多义,熟知的有:动作(含咀吃喝)、形声(呜呼啊呀)、表述(呼叫叱咤)。而抽象类多被忽视,如古、台(始)、史、尚、后、君。这些字中的口是表示与史官有关,因而即与时间或历史有关,因为中国最早的史官只用口传史,是行业规范很严的文化人群体,他们是造字者。 
       
      “史”字,前儒说是象执笔之手,非。其下为又,是手,表示职司。其上不是“中”,是以一竖表示贯通古今的口。“古”字是口述上代之事。“台”是始的初文,上厶为自指,下口也是指史官之事:由我以下之事为始。《尚书》记西伯勘黎,黎人作乱,“祖伊恐,奔告于王曰:‘……其如台,呜呼!’”,其语之台字是近指代词,指现下、马上。祖伊的话意思是:“这可咋办哪,唉哟!”讲盘庚迁殷,民众不从,聚合闹事,卜稽走来历声大喝:“其如台!”意思是:“你们这是要干什么?!”前儒释《尚书》的“台”为“奈何”“我”,皆未得当。 
       
      “尚”“后”“君”等字的口也是一样,都表示与史官关系密切。 
       
      《老子》新解: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以由过程形成的道和名不是永恒的道和名。(此即无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从今而后的宇宙是无;由以产生万物的既成宇宙是有。“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考察一切现实过程认识其微妙关键;考察一切历史存在认识其明确道理。“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过去的有与未来的无同出于现在的始,而有不同的名。在那共同的时间瞬刻上发生的事叫玄。这玄是连续推移的,是一切新生事物出现的大门口。 
       
      “道法自然”:自是自从,然是既成。老子的“自然”是指过程,是个时间的概念。道是客观因果性。 
       
      古汉字作而又废者甚多,大半是所指太过具体,几近专名。甲骨文字有很多认不出来的,估量就是这一类。金石之文因其书写代价甚高,又有向千秋万代的后人完整述事的任务,故生僻的字用得少了。到汉代书写技术进步,隶书的新造字就大批涌现,在汉赋里这种字最多,《淮南子》书中也不少,至今有记录的多达五六万,后来大部不用,原因也是过于指实。后世文章用字不过几千,对较具体的事物则以多字组成复合词表示,是把大共名缩限的作法。 
       
      古篆笔画多曲线,隶楷改用较少的偏旁零件作积木式组合成字,笔划只限七八种,使学习容易,但表现力削弱了,渐趋淡忘图形之意。但若说模糊化是好事,这也许是进步。汉字史的经验与西文参考证明,单字的概念不能太具体。要作很具体的陈述宁肯用复合词,甚至是整句陈述。这是由普及交流和教学的需要决定的。交流和教育的需要是汉字改革第一标准。 
       
      有人说中文语法不严密。不对!那是他硬译洋文搞不通,诬赖。凡遇这类困难很好处理,把长句拆分成几个短句,主述句中诸词的辅助陈述以另立单句作规定就是了。文章写得好不好,有个简单标准:不令或少令读者回头读句子。如果作者的思维语言符合中国人的通行模式,那就不大可能逼迫读者去念回头句。中文与外文本来就有“不可通约性”,怎能固执硬译?那与机器翻译有何不同?这从根上是丧失个性,放弃自我思维。这里正用得上庄子“得意忘言”之教,翻译就是先得意而忘其原言,然后再重新立言。中文立言不好,那思维也好不了。
——
      
争分夺秒背单词 → desire  vt.相望;要求 n.愿望
 □ 发帖时间:2007-7-25|12:39:01 |回复|返回|



阳光宝宝
90

 □ 主题: 回应:汉字的思维优势
 □ 内容: 4楼

      四,现代哲学和科学的汉语优化问题 
       
      哲学语词有不如人意处,反映中国哲学个性的贫乏,中国文化传统继承发掘不足。例如: 
       
      “异化”(alienation)原意侧重人的精神意识,有转移、让渡等义,本出《圣经》,指人与上帝离心离德。这个概念正属中国古代哲学的“性”的范畴,是指人性的迁移,即《三字经》说的“苟不教,性乃迁”,应译为“移性”(不可是“变性”)。“异化”字义太过宽泛不利联想。 
       
      “后现代主义”所指原不成主义,现代之后的未来是无。可译作“否(或非)现代论”。 
       
      “科学主义”不如“唯科技论”。“还原论”“整体论”都应加“唯”字。唯者片面绝对也。 
       
      科技汉语优化更是严重的未决问题。现代科技信息大膨胀,专业新词翻译和自创之事正大量发生,当事专家汉语修养不足,必致天下大乱。译不好,对教学很不利,也影响科学思维,不是小事,急需尽快采取行政和教育措施,有如人口、国土。而措施要以科技汉语史的科学研究为先行基础。古代科技用语本有明显示象,迭经变更,遂失本源。例如: 
       
      “慈石”,慈字原本取义是大石吸小石,如母子之情,其中兹为二玄,表示多生幼仔(幺),下心表示情爱。后因石既无机也无情,改为磁。近代以电磁体导出磁场,成为磁字主导概念,古义半失。至于电磁学的核心名词“磁感强度(B)”和“磁场强度(H)”搞颠倒了,中国人译书之时外国人早已明白,只是已经通行不能改。而我们也不改,就是缺乏个性意识了。 
       
      机和仪二字,本皆实有所指,后转借为抽象词。有机、无机等词译定时并不知机字古义,但与传统偏离不大,故义仍近古。电动机有转子,变压器无转子故称器,电视机称机就偏离很远了。而仪字在使用中常有偏远者,如“按摩仪”就不妥,那只是个电动工具,无测度功能,不是什么仪。凡为仪,或有测度之用,或有标准属性,或能以小比大,不可滥用。 
       
      “色差”本已用于几何光学表示异色光折射之差,建材界却又用它表示异色光透射之差。笔者为激光专业的speckle译定为“散斑”,窃谓得意。此前有译“斑点”“斑纹”者已废。 
       
      “克隆”本只是技术的概念,但因其涉及根本,后必大趋泛化,故应寻求此二字的泛解。 
       
      
——
      
争分夺秒背单词 → muddy  a.多泥的,泥泞的
 □ 发帖时间:2007-7-25|12:39:08 |回复|返回|

 页次:1/1页 每页10  本主题贴数3 分页: 1


你还没有登录论坛,所以不能发表你的意见。你可以选择:

1、我已注册,我要

2、我还没注册,我要

3、太麻烦了,我还是

Go Top

Copyright by(C)2003-2015 http://abc.sy578.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