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BFXT-0777) 张时钊 人类的文字,最早应该都是从画图形、作记号开始的,但后来却走向两个不同的方向。一个方向是拼音文字,只用少数(三,五十个)字母记录语言的音素,所以易学、易认、易写、易读,只要学个把月,就可以看报、写信,不是文盲了。另一个方向是象形文字,现在世界上可能只有我们的方块字一种了。汉字字形繁多,几乎无穷(已有8万5千个),难学、难记、难写、难读。而且字型与读音几乎没有联系。这似乎只有一个好处,它使我国13亿人民,虽然方言千差万别,即使说话完全听不懂,但一写到纸面上,就完全明白,成为一家人了。这应该是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人数最多,凝聚力最强的一个民族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似乎一无是处。我国儿童要掌握3000个常用汉字,基本上通过文字关,要花整整的6年的小学教育。 早在20世纪30年代,先进的知识分子早就意识到,汉字阻碍我国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因而提出并推广拼音新文字。根据实验,成年人只要学习一个月,就可以读书、写信了。汉字除难学外,因为字、音分离,常常有一些字,意思懂,也会用,却读不出,或读不准。有时还会发生所谓“笔头呆”的怪现象:在写文章时突然有某个字,甚至是很简单很常用的字却写不出来了,愈急愈记不起来。这些在拼音文字里是不会出现的。文字是工具,更是社会发展、科技文化提高的重要工具。解放后,文字改革工作一直在进行着,除了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外,也在宣传拼音新文字。 20世纪80年代初,微型计算机涌入我国大陆时,方块汉字更经受了一次严峻的考验。微电脑是舶来品,它是为英文设计的,不能使用汉字。只是利用它处理图形的能力(无此能力就不行),可以显示、打印汉字,不过当时字形还很难看。但最要命是很难输入汉字。输入英文很容易,很快,按一个键一个字母。总不能把所有汉字,或者2-3千个常用汉字都安排到键盘上吧。曾经设计过一种大建盘,也只能把几百个偏旁、部首放上去。这已是很笨重了,还是无法解决这个“汉字输入的瓶颈问题”。“落后的”汉字不能适应先进的高科技工具,必将阻碍科学文化的发展。汉字要淘汰了,必须立即推广使用拼音新文字!当时在青年一代中,普通话、拼音文字已基本普及,如果一声令下,立即使用新文字,也不是绝对不可以的。但是,如果我们的后代使用拼音文字了,所有汉字都成了只供少数人研究的“甲骨文”了 ,我们将怎样继承浩瀚的文化遗产?如果全部翻译成新文字,不要说工程巨大到难以完成,即使完成了,汉字的中文原意也不是拼音文字全部能准确传达的,尤其是古文,译成拼音文字,必将成为“不知所云”了。电脑代表科技进步,不能拒绝;但维系民族的文化,作为我们的命根子的汉字也不能丢啊! 看来要解决“汉字输入的瓶颈”还是要利用原来的西文键盘,象电报码一样,用3-4个字母来编码输入。以前的电报码是外国人给设计的,无规律,太难记,只能供少数专业人员使用。设计一种科学的、易记的(记忆量最小的)汉字编码,解决这个瓶颈问题,可以说已是有关乎我们民族存亡的头等大事了。不要号召,没下命令,全国人民奋起而攻之,仅3-5年的工夫,十种、一百种、上千种的汉字编码方案研究出来了。汉字输入问题解决了,甚至比英文的输入速度还快。字形也漂亮了,赛过印刷体,而且字体大小、倾斜角度等还可以随意调节,楷体、隶体,几十种艺术字也有了。意外地又发现:汉字的存贮效率比英文高,同样内容的一篇文章,中文比英文占的空间要小得多。汉字不但不阻碍信息化的进程,而且成为最适于信息处理的一种文字!!! 于是有人预测,21世纪是汉字的世纪(最早还是英国人李约瑟说的),世界各国也时时掀起学习中文的高潮。这除了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这一因素外,还有一条应是:汉字的固有优点也被外国人发现并承认。除了汉字含的信息量大,中文的表现力强,易于信息化处理和存贮外,还有下面两个明显的优点。由于新事物的不断出现,词汇量不断增加,有许多名词是由几个词组成的,读、写都嫌太长,于是使用缩略语。英文的缩略语则取每个词的首字母组成。字母本身只有26个,因为有很多字母是很少成为首字母的,所以实际上不同的字头数更少,这样一来,缩略语重复的很多,且由这仅有的3-5个字母很难联系到原词组。这增加了阅读的困难和产生歧义的可能性。中文中也以同样的方式形成简称,因为首字至少有2-3000种方块字,简称很难重复,由简称也就很易导出全称来。这是一。第二是阅读(这里指默读)中文比阅读英文要快得多。英文中除少量的单音节词汇外,其他长的单词,目光必须由左向右扫全字母的线性组成,才能与形状相近的词相鉴别。目光的移动距离大,领会文字意义的速度慢。人类的感官中,眼睛是接收信息量最大最快的,耳朵接受的声音信息是不同频率的线性结构,无论如何快不了。中文汉字是平面的较复杂的结构,眼睛一扫到整个形体,不必与音节联系即能领会其含义,真的可以一目十行,充分发挥眼睛的海量接受信息的特性。我没有做过中、英文阅读速度的比较调查,但问过蒙族人,他们都说读拼音的蒙文比读中文慢得多。 至于汉字的某些缺点,正可以用电脑技术克服掉。汉字难写,现在可由机器来写。专业作家现在已经“换笔”了,不用握笔杆子“爬格子”了;柜台上开发票也不要笔了;相信不久的将来,普通人握笔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少。简化汉字是为了便于书写,当时把“言”旁简化成“讠”,但这样一来,与“氵”旁就不易分清了。因此,快速阅读时,常常会把“设有”和“没有”混淆了。在写字难已不是主要矛盾方面时,反而应该使字形相近的字改为有较明显的区别,以便于快速阅读。汉字音、形分离的缺点,在电脑中也不成大问题。读音易混淆的可以注音(每个汉字都注音或另加什么表音的部分似乎都不合适)。写文章时也不会出现“笔头呆“了,因为只要用拼音一检索,一时想不起的的字形就都会显示出来可供选择。 最后一个缺点:汉字太多,难认难记,这是抹杀不了的事实。不过据报纸报道,京沪专家认为,3-6岁的幼儿是学习汉字的最佳时期。这段时期没有其他负担,学习掌握了常用汉字,却可以受用一辈子。又据日本东京幼儿园研究,早期学习汉字还可提高智商: 5岁开始学习部分汉字的,智商为95 4岁开始学习部分汉字的,智商为120 3岁开始学习部分汉字的,智商为130 中国人的智商高,是世界公认的。除了中国的文化传统之外,中国人使用筷子被认为是有益于智商的事。动物的前爪到灵长类时已伸长为指,人类修长的手指就是用来做精细的动作的。手、脑并用,相辅相成,一起进步,手巧必定心灵。所以有意识地运动手指可以健脑。用筷子比起外国人用刀、叉来,手指的分工更细更难,所以脑子也就更发达。眼睛是接受外界信息最大的器官,认汉字就有意识地锻炼了大脑的鉴别能力和形成条件反射的本领,这成了使中国人更聪明的第三个原因。 我在少年时代就认为,人的智力远未有效开发,并着意收集幼年成才的实例。从阅读报刊得知,国内外都出现过超常的儿童,有3-5岁的小画家、小书法家、小音乐家,5-6岁作曲、写剧本也不十分罕见。最近又有一位江苏省儿童窦蔻,2岁半开始认字,5岁开始发表作品,现在不到7岁,将出版12万字的小说。虽然也常见到记忆力、心算能力特别强的儿童,但却未见在数理科学上有什么成就的。大概抽象的逻辑思维还有待时间的磨练,而具体的形象思维能力,无论是记忆力和创造力,则被一般大人小看了。显然,认识汉字正是属于后者的智力开发。小生命诞生后,视野逐步扩大,小眼睛滴溜溜转动,就迫切要认识这万千的形象世界。幼儿期认字正合乎其天性,为什么不及时正确引导,早日让他过文字关呢? 可是却有一些人反对婴幼儿早期的学习活动。我的儿子和女儿都是两岁开始用卡片认字的。儿子高兴的时候,睡前非认十几个生字不可,一年后已认识近一千汉字,可以看小人书了。4岁开始写日记,并学小学的课程。当时许多人都说,这样反而会害了孩子的。但是我想,能早日开始学习,长大后无论如何不会比同龄人差的,就坚持下来,并在家里学完初中、高中的课程。11岁时儿子的计算机操作被认为达到大学本科水平,13岁大专毕业。女儿数理较差,但书读的很多,14岁上大专,比起较他们大3-5岁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总体上决不会差。实践表明,2-3岁开始认字是可能的,有效的。特别是现在的孩子多是独养子女,常常有退休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看,引起孩子兴趣,及早教他们认字是有条件做到的。 据估计,全球有6800种语言。使用中国大陆普通话的人数最多,有8.85亿,其次是西班牙语——3.32亿,英语——2.2亿。文字的种数应比6800种少得多,而使用汉字的人则比8.85亿多得不偿失多,汉字已占绝对优势。汉字又有上述的种种优点,未来是汉字的世纪是没有问题的。我们应为我们是中国人而自豪,自觉的让我们的后代在2-3岁就开始认汉字,掌握终生受用的工具,提高智力,成为有成就的人才。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大家一起努力,中国一定能在竞争中获胜,让21世纪成为中国的世纪!!!通信地址:陕西省气象局 张时钊 邮编:710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