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登录[¤ 阳光论坛 ¤]参与讨论


阳光宝宝
90

 □ 主题: 其实英语也在哭
 □ 内容: 1楼

      上中学考英语,上大学考英语,上硕士考英语,上博士考英语……想来,中国学生的英语水平一定十分了得的了。 
       
       去年我参加了一个小组的硕士生录取前面试(主要了解一下英语状况),除了学生有准备的那段自报家门的话之外,其余答话,几乎个个吭吭哧哧、粘粘糊糊,真叫费劲。 
       
       一位资深的中学英语教师曾说过,只要真正掌握了中学英语,英语的基本东西都有了。看看高中的英语课本,就会相信此言不假。那么,大学的英语应当比中学高在哪?硕士的英语又比大学高在哪?博士比硕士呢? 
       
       还是这批学生,在谈到给他们布置的专业外语作业时(翻译专业书的一节),个个说,知道意思,翻不出来。我告诉他们,可能有英语问题,肯定汉语也出了问题!还是这批学生,最近许多人考了GRE,听说考得还不错。有位已经出国的老硕士生给我写信说,我到国外,困难的还是英语,我听外国人说话难,外国人也听不懂我。 
       
       中国的学生英语教学,是重复、浪费的考试型,即使到了硕士和博士阶段,也很少起到研究课题的工具作用。以我对自己带过的大约50名两类研究生观察,能使英语在专业研究上起到工具作用的,不会超过20%。全国的青春年华,国家的教学资源,正一代代对此付出惨重代价。 
       
       呜呼!付出了代价的英语。 
       
       (网友:Zou DeNong) 
      
——
      
争分夺秒背单词 → velvet  n.丝绒,天鹅绒
 □ 发帖时间:2008-4-24|19:10:02 |回复|返回|



阳光宝宝
90

 □ 主题: 回应:其实英语也在哭
 □ 内容: 2楼

      学外语,扯得上民族自尊吗? 
        
        
        
       
       网友成彪先生有感于中国人被动地卷入“全民学外语”洪流中,而不懂中文的外国人到中国来,我们又是翻译陪同,又是因不懂人家的语言而痛心自责,觉得这无论在情感上,还是在情理上都极不对等,甚至有损国人的尊严。由此,成彪先生认为,目前我们的社会已经把外语提到了不应有的高度,不少更重要的学科、不少在其它领域应该很有建树的人才,因耽于外语的“过关”而被延误,这实在是一场“不该发生的故事”。 
       
       说实话,如今动辄就拿外语成绩压人,恨不得考个类似于古汉语的专业也要达到英语几级才能过关,简直就有点“用着用不着也要达到某个标准”,否则就不配这个学位的意思。诸如此类的做法,确实偏颇的可以,也确实有改革的必要。但是,如果从另外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我倒觉得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恰恰是因为中国的开放时间还不长,中外交流还远远谈不上频繁,外语的普及程度还太低,外语的应用环境还太不理想而形成的。 
       
       以这样的因果关系来观照,我们就会发现,尽管我们有些“病态般”地追求外语的普及,但就世界应用领域最宽的语种普及程度来看,我们不要说与发达国家相比,就是比一些同为发展中国家,也还是落后的。这一方面是教材教法等原因,另一方面是我们学外语的人虽然不少,但随学随扔、随学随忘的人很多,又使整个社会的外语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这种“拼命学——因用不上而丢弃——再拼命抓普及”的轮回,正是当前我们外语教育、普及、运用互为消极因果的尴尬之处——因为未来建设的需要才来抓教育,又因为现实的中外交流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多而学了又丢,再因为普及率总也提不上去再往下一代身上“加量”。就像一个饿久了的人,抓住什么都想往嘴里塞,根本顾不上什么科学配餐,但最终不仅没能吸收什么营养,反而吃坏了身子。所以说,当前的外语教育、考核、应用等方面确实存在不少问题,还没有从一些极端化怪圈里走出来,但是,这并不能明说我们的外语普及教育就可以因此而松懈下来。 
       
       我始终认为,外语是一个重要工具,真正学贯中西的专家学者又有哪个不是外语极好呢?就算是一些“纯民族化”的诸如中医药、古汉语等专业,通过外语了解外国人对此的研究,不也同样是多开了一扇知识的窗口吗?就算您不打算做学问,未来中国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做生意做到国外也越来越不算什么,能与外商直接交流,不仅方便,而且商业机遇总归还是要多的多。当然,如果您自己自降标准,那就另当别论了。至于成彪先生谈及的“凭什么外国人到中国来不先学中文”,反而让中国人都适应他们屈尊去学外语,则不仅有狭隘之嫌,更有一种为自己懒惰开脱的“凭什么让我比他更勤快”心态。而一个追求上进的民族,这种“使洋枪的人为什么不能抡抡我们的大刀”心理,其实是十分有害的。 
       
       (网友:马龙生) 
        
      
——
      
争分夺秒背单词 → moreover  ad.再者,加之,此外
 □ 发帖时间:2008-4-24|19:12:14 |回复|返回|



阳光宝宝
90

 □ 主题: 回应:其实英语也在哭
 □ 内容: 3楼

      外语不是职称敲门砖 
        
        
        
       
        网友sasa的《汉语,我只有对你哭!》一文写得非常好。不过,他不该用“sasa”作笔名,为什么不用汉字呢?我也只有为之一哭了。 
       
       sasa先生可能在武汉。我想前些时武汉议论过“一次性外语”。也许是孤陋寡闻,“一次性外语”我是头一次听说。这是长江日报一位读者提出的话题。所谓“一次性外语”,就像一次性碗筷一样,用过便扔掉。外语和碗筷,这两种性质根本不同的工具,怎能如此比拟?然而现实的确如此。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交流思想的工具。任何语言的学习都不是作秀,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用以交流思想。作为工具,外语也具有越用越熟练,熟能生巧的特点。而“一次性外语”,像一次性碗筷那样用过就扔,显然已经变味,沦为获取某种本本如职称本本的敲门砖。 
       
       自从职称开评以来,外语就是一个雷打不动的硬指标!你教学、科研再努力,成绩再大,即便获得同行公认,但只要外语不合格,照样得到职称门外边待着没商量。 
       
       一定的职称,要求一定的外语水平与之相配,原本无可非议。但是这个指标“硬”过了头,就会产生弊端。比如给教学、科研人员带来的,是极大的负担,——每天得花费不少精力和时间学外语;而且这种负担已经传染到各行各业人员,连招聘也动辄外语几级,否则免谈。老实说,不问青红皂白,一律将外语作为硬指标,是一种人才资源的浪费,——多少人为此耗费了多少精力和时间啊。我曾经正规地学过7年的俄语,又非正规地学过几年英语和日语,然而在工作中却没有用,连一天也没用过。只是评职称考过一回,但那不是工作。学了那么多年,也只是个“一次性”,这代价不是大得出奇吗? 
       
       有一些人则采取了走捷径的态度,即把学外语作为评职称、拿学位、找工作的敲门砖,“一次性外语”便是最形象的描述。看看怎么学吧,有的人“一次性”地用汉语拼音来注英语单词,笔记本上竟出现了一系列的“恐怖事件”:爸死(bus);妈死(mars);哥死(girls);妹死(miss);我死(worse);噎死(yes);气死(cheese);死光(school)。也许这是极端的例子,但这种“敲门”的办法却普遍存在。只要“门”敲开了,本本到手了,也就跟外语“拜拜”了。试问这样“学”外语又有什么用? 
       
       值得注意的是,既然是“一次性外语”,考试中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严重的作弊现象,尤其是“枪手”式的作弊。某校的一个研究生班,外语考试的作弊者竟占大多数,连副校长也是请的“枪手”,而败露后竟然只是平级调动了一下位置,无任何处分。这就无疑给“一次性外语”考试的作弊打开了市场。结果呢?那些有真才实学又不肯拿“一次性外语”当敲门砖的,被排除在职称之外,而作弊的却轻而易举地取得了职称通行证,评上了教授、研究员之类高级职称,票子、房子之类福利随之而来,岂不是咄咄怪事! 
       
       曾经跟武大的一位教授聊天谈外语热。教授说,考外语作弊是公开的秘密,你可以作弊,但不能不考。他认为这是制度病。他说如果真要较真,恐怕南郭将占7成以上。他说不信可以试试:随机从高级职称的各类人员中抽考一部分,——通知他们到某个旅游景点开会,到了后一人一间房,发给一份试卷,题目高中水平,开卷,各类工具书齐备,时间一天。——结果会怎么样?南郭频出。不过,教授说,这招有点损,还是别搞,因为这是制度本身缺陷所造成的,——换句话说,真的个个必须吗? 
       
       我绝不反对学外语,我反对的是不问青红皂白的一律化。我们有很多事情出偏差,就出在一律化上。抛开交流这一根本的目的,学外语终究会流于形式。这一点,据说有关部门也非常清楚,但为什么清楚而不清醒呢? 
       
       (网友:文志传) 
        
      
——
      
争分夺秒背单词 → community  n.社区;社会;公社
 □ 发帖时间:2008-4-24|19:16:36 |回复|返回|

 页次:1/1页 每页10  本主题贴数2 分页: 1


你还没有登录论坛,所以不能发表你的意见。你可以选择:

1、我已注册,我要

2、我还没注册,我要

3、太麻烦了,我还是

Go Top

Copyright by(C)2003-2015 http://abc.sy578.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