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978年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滚滚大潮,实现了中国当代发展的历史性转折。2008年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生活在这个历史变革的年代,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注定与国家、与时代相互交叠,对我们而言,每个人都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 改革与发展所带来的时代烙印在中国这片热土上尤为深刻。现在让我们用独特视角,历史见证者的亲历感受,去重新回顾、叙述那些重大历史时刻以及这不凡30年给我们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命运带来的惊天巨变和难忘片断。 上小学时学算盘 笔者年过花甲,有幸亲历了计算工具从算盘到计算机的变化。我们上小学时有一门学科叫珠算课,老师说算盘是中国的“国粹”,已有千年的历史,16世纪就传入日本、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17世纪又传入欧美各国。老师教我们学珠算,先要我们背珠算的加减乘除的口诀,我们学珠算时常搞不清位数,故在算盘的横档上贴上小纸条,上面写上个、十、百、千、万。用算盘计算加减还可以,计算乘法就麻烦了,计算除法更是难上加难。珠算老师总是说我们打算盘的速度太慢,他说你们算几百乘几百要化这么多时间,按你们这样的速度将来计算百万乘上千万不知要化多少时间, 我们听了都很害怕又疑惑。怕的是读不好中学,疑惑的是中学生为什么没带算盘,他们是怎样算的。 中学生必备数学用表 上中学后,真的要学几百万乘上几千万甚至更大数值的计算,但是中学的数学老师教我们可用指数的方法表示。百万可用10的6次方表示,千万可用10的7次方表示,几百万乘上几千万这样的计算可用指数相加的方法计算。用对数计算又可将指数运算化繁为简,对数把乘法和除法操作变为加法和减法,这时须用上数学用表,在数学用表上可查得某一对数的值,再查反对数即可得到计算的值,不论这样的数有多大,指数总可表示。我们当时用的数学用表都是四位数,故称为“四位数学用表”,四位数学用表上还有三角函数的值,那是中学生必备的计算工具书。 上大学时用计算尺 到了大学,用上了计算尺,这是17世纪英国数学家欧特莱德发明的。计算尺的基本原理将对数表之数字经换算后刻划于尺上。计算尺由上尺、下尺、滑尺、滑标组成,滑尺嵌在上尺和下尺的滑槽中间,可以左右滑动,滑标套在计算尺的外面,也可以左右滑动,有机玻璃的滑标上有发线一条,移动滑标到到计算的数字上再移动滑尺可在计算尺查到计算的值。 计算尺是一项伟大的计算工具发明,有了计算尺可免除查四位数学用表之繁杂。在科学研究和技术设计中,曾经是不可缺少的计算工具,但是只凭尺上刻度表示计算的值,其精度显然是较差的。 计算器来自国外 1979年,我在大学二年级时,班上有同学收到从国外邮寄来的袖珍电子计算器。计算器只有字典那么大,上面除了有数字键和加、减、乘、除符号键外还有三角函数、平方根、立方艰、指数、对数、数字记忆等键。按照说明书加上两节电池操作计算器即时就能显示各种计算的值,而且可精确到小数点后12位。这样神奇的计算工具,我们都是第一次看到,我们不能不感叹科学的奥秘,同时我们都感到文化大革命的灾难使我国的科技水平和国外的差距拉得太了。再不迎头赶超,我们可能要被开除出地球村的份了。有了计算器,计算速度快,数值精确,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但是学校规定考试时只能用计算尺不能用电子计算器,理由是为了保证公平,因为只有极少数学生有计算器。 现在娃娃也会用电脑 到了大学高年级,我们也开始学计算机了,但是先要学计算语言,整个大学期间也只有一次到计算机房上机实习的机会。1982年大学毕业后参加浦东煤气厂筹建工作,工程竣工后厂里也在有关科室配置了几台苹果牌台式微型计算机,但是没几个人会使用,那时还没有中文输入法,一般的加减计算还不如用计算器方便,大多时间计算机成了摆设。计算机的普及是在上世纪90年代,计算机文字处理系统的完善,各种软件的应用,运算速度的提高,计算功能的扩展,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的开通,计算机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如今知识型家庭都有计算机,有的甚至不至一台。在张江地铁站,总可看到上下班的张江人背着沉甸甸的包,里面大多装的就是笔记本电脑。现在的张江人除了办公、工程设计用电脑外、炒股票、银行结算、通讯等都离不开电脑。今天,小学生也会用电脑写文章,交作业,上网QQ打游戏。 来源:浦东生活网新闻频道特别策划 作者:周伟良
|